首页

科创报国青年说 | 雅成大德 恒成大器(成都大学)

时间:2023-06-15 10:49:24    来源:     浏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国百所高校研究生积极响应,共同开展“‘我是中国研究生,科创报国青年说’——全国研究生网络接力讲述身边研究生科研榜样主题活动”。

活动旨在激励当代青年研究生深刻把握“国之大者”,勇攀科研高峰、立志科创报国,主动融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活动将通过全国100余所高校研究生、连续100余天网上接力、讲述好100余辑科创报国事迹的形式,展示中国研究生群体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钻研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运动员村所在地 成都大学 听听成大研究生科创报国的故事

立志学药,走好护佑人民健康路

药学院2020级研究生——申玥

申玥,女,汉族,中共党员,成都大学药学院生药学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及四川省省级课题4项,围绕天然药物创新药物研发、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开展研究,发表中科院一区/二区SCI论文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35分。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一等和二等奖学金;“四川省优秀毕业生”、“成都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和“成都大学优秀研究生”等荣誉。

2015年,申玥的父亲被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由于没有特效药,被这种“不死的癌症”折磨得苦不堪言。源于父亲这场健康的变故,申玥毅然选择了药学专业,期待有朝一日学有所成,能帮助父亲缓解病痛。随着学习的深入,她了解到我国约有500万人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病程影响下,药物毒副作用的致残率竟高达60%,治疗费用也使一些家庭陷入困境。这让她坚定了走药物研发、护佑人民健康路的决心,不仅为父亲,更为中国乃至全球患者提供毒副作用小、疗效更优、价格便宜的药物。

undefined

为了能尽快投身药物研发,申玥本科便进入了导师的实验室,导师鼓励她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来了解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天然药物。在老师的指导下,她将目光对准了一类植物药-南蛇藤属,在阅读了170余篇国内外专业文献,历时一年半,反复7次大小修改,在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上发表了接近3万字的英文综述。

此后,她将研究方向定为对治痹要药-威灵仙的药效物质的研究,力求从中发现能有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先导化合物。然而中药威灵仙含有200余个化合物,究竟哪些化合物具有潜在的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它又如何发挥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呢?时间有限、精力有限、经费亦有限,申玥希望能寻找到一种高效经济的方法对有效化合物进行筛选并研究。

前有《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灵感,这让申玥也意识到应该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瑰宝中医药理论中寻找思路。“威灵仙的传统用法为水煎入药治疗风湿痹痛,这说明水溶性成分可能是其发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效物质”,这大大缩小了研究范围。在导师的指导下,她重新设计了药物的筛选方案,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里进行试验。

药物研发是一条曲折、艰难的道路,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来面对经常性的通宵达旦,还要有强大的心脏来承受无数次实验结果不理想的挫败与煎熬。但一路走来,父亲“愿以身试药”的亲切鼓励、老师“不怕推倒重来”的悉心指导、团队“你可以,你能行”的有力支持给了申玥无比的力量。历经五年多的反复设计和实验,她终于筛选出3个具有高效、低毒、价廉的抗类风湿性关节炎天然药物,发表了7篇高水平SCI论文。现在,她正在进行药物靶点的研究,力图阐明其发挥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的深入药理学机制,并同成都通德药业进行合作,有望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丰富新药化合物库,应用于临床。申玥非常坚信,“未来的某一天,我也能申请上新药临床批件,做出好药,让类风湿性关节炎能够被治愈。”

undefined

导师付强指导申玥(右)开展研究

致力生物合成,为国家“双碳”目标助力

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2021级研究生——罗洲

undefined

罗洲,男,汉族,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持及参与省级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4项,其中主持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省级项目1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6篇(第一作者2篇,Top期刊1篇),申报6项发明专利,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全国二等奖,联合创立成都新锐星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获国家奖学金、成都大学优秀研究生、院研会优秀部长等多余项荣誉。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这一承诺,堪称全球应对环境变化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碳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双碳”这场仗怎么打?发展生物合成的可再生能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突破点。生物质能作为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为摆脱对传统石化资源的依赖,利用生物合成化学品是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罗洲的导师程杰正是致力于计算机辅助酶分子(半)理性设计、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罗洲了解到生物基可降解材料高效精准且环境友好,在能源、生态农业、环境修复、建材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这激发了罗洲极大的兴趣。开发哪些种类的生物质材料、如何收集这些生物质原料、如何大规模和多途径地利用生物质材料、如何找到生物质材料制备的新方法,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强烈好奇,罗洲大量阅读了生物合成高价值化学品、蛋白质糖基化修饰,以及微流控高通量筛选等方面的文献,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且围绕生物基塑料单体δ-戊内酰胺的高效合成、以产能过剩的赖氨酸为原料合成高附价值赖氨酸羟基化衍生物等方面开展了攻关研究。

undefined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罗洲与导师共同完成的"基于半理性设计与生物传感器高通量筛选的内酰胺δ-戊内酰胺的高效合成及机制研究"在《生物化工助力双碳战略高峰论坛暨中国西部合成生物制造国际前沿研讨会》上进行墙报展示,其半理性设计思路及生物传感器高通量筛选策略使生物基塑料单体δ-戊内酰胺的产量大幅提高,受到众多专家一致好评。戊内酰胺是一个用途广泛的化工产品,也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之一。戊内酰胺可通过聚合进一步加工生产塑料、纤维和薄膜等,在生产合成纤维和塑料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该合成方法具有转化率高、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吸收以及副产物少等优点,有望帮助各个应用领域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成为达成“双碳”目标的新解决方案。

推进储量丰富和绿色环保的生物质材料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双碳”的有效技术途径,也是我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符合当前环保节能和低碳经济的需求。罗洲说,自己会继续坚定地探寻生物质材料资源,为国家“双碳”目标的达成贡献一份力量。

undefined

罗洲(左)与导师程杰参加双碳战略高峰论坛

当好齿轮螺钉,不负航天使命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21届研究生——刘一达

undefined

刘一达,男,汉族,中共党员,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21届硕士毕业生,现就职于航天科工第十研究院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任设计师、助理工程师,获2022年度青年岗位能手。曾主持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四川省优秀毕业生、四川省综合素质 A 级证书。

“神舟十六”再出发,航天员在中国空间站实现“太空会师”,背后是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火箭、飞船空间站等各大系统的共同努力,是各个岗位数万名科技人员像齿轮咬合一样的协同配合。“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这是老一辈航天人传下来的口号,也是刘一达步入工作岗位后的精神遵循。

螺丝钉是火箭中最不起眼的零部件,但它却影响着任务最终的成败与否。航天人的螺丝钉精神指什么?是发光发热,是协同攻关,因为再复杂的火箭和航天器,都由一个个微小的零件组装而来。宏大的航天科工事业是个系统工程,每个人可能是颗螺丝钉,或者是个齿轮,只有每个人的工作到位了,这个庞大的机器才能正常运转。

“从学校步入工作岗位,从学生身份转换为设计师身份,从前觉得遥不可及的“航天报国”的口号,现在竟离我这么近。”初来乍到,一切对于刘一达来说都是全新而陌生的。但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扎实而稳健。为了全面拿准,吃透工作,他开启了“开挂模式”,复杂的仪器设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晦涩难懂的书籍……他没有退缩,选择迎难而上,每一个披星戴月的夜晚都见证了他的努力与付出。从实验室仿真到代码实现再到外场试验,每个环节他都潜心摸索,经过一年鏖战,终于成了技术的行家里手。在刘一达看来,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就得精一行。不断学透知识、练精业务技能、提升业务能力,才能扛起突破核心技术的责任担当。

undefined

正是凭着这股子拼劲、钻劲和韧劲,刘一达和团队攻破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在某型号任务中,他扛起了攻关小组的担子,与团队成员分工合作,从“零”开始,针对网络协议进行逐层梳理分解,剖析了2000多页的英文文档,在技术攻关、试验联调中,时刻进行跟进,不停地进行调试,测试;再调试、测试。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每一个环节都充满困难和煎熬。他始终憋着一股劲,不停给团队成员打气,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同事们都说我‘稳得不行’,我只能说都是‘工程经验’。”刘一达笑称。凭借着这股永不服输,勇往直前的精神,最终团队一一排除了故障难题,圆满完成了网络结构的搭建。

“国之所需,我之所向。”是刘一达的信条。“我会把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事业结合在一起,用自己所学回报祖国,紧紧铆在岗位上,当好航天战线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祖国把我“拧”在哪里,我就在哪里发光。”

undefined

刘一达(左一)与团队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