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动态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加强学科建设 提升办学层次

发布日期:2012-11-26    浏览次数:

——学校学科建设成绩与展望

来源《成都大学报》292期

2012年10月22日,学校召开了教授委员会会议,在会上讨论并通过了对第一轮重点建设学科的验收与评优意见。这距离第一轮重点建设学科的确立刚好4年。

自2008年正式启动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以来,学校先后出台《成都学院(成都大学)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成都学院(成都大学)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方案(2008)》等系列针对性建设政策,并依据政策结合成都大学特色遴选了6个学科作为首批重点建设(扶持)对象,它们分别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贮藏、思想政治教育、文艺学、企业管理、设计艺术学。

经过建设,六个重点学科建设不仅全部达到预期目标,而且都超额完成了规定任务,为各学科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重点学科带动作用显著

据农产品加工与贮藏的团队事务负责人孙雁霞介绍,在学校大力支持下,该学科在科研立项和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而且依靠重点学科建立了两个重要科研平台,并通过引进和自主培养的方式,打造了一个成熟且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学科团队,逐步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学科方向。在重点学科建设的带动下,生物产业学院的整体教学水平和质量也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同样,管理学院院长胡世强也表示,企业管理成为重点学科后,在科研立项方面获得了学校的较大扶持,使得该学科在纵向和横向项目立项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近年来,科研立项37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5项,到校科研经费更是高达284万元。

这两个学科的跨越式发展并不是个案,它们只是全校重点学科建设成绩的一个缩影。

在第一轮重点学科的建设期内,6个学科在学术队伍、学科建设平台、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

在学术队伍建设方面,6个学科共新增教授24名,其中引进14人,培养10人;新增博士36名;新增省学术带头人1名,新增学术带头人1名、后备人2名。

在科学研究方面,以重点学科为推动,成功申报国家级科学研究项目7项,科研经费理工科(含艺术设计)累计到校2100余万,人文社科累计到校500余万。

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新增省厅级重点实验室(基地)4个。

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以6个重点学科为基础,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通过联合培养的模式,先后与西华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5家单位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目前研究生培养已经涉及17个学科,涵盖15个学院。

与此同时,研究生导师规模不断扩大。截止目前,经联合培养研究生单位正式聘任且在职的研究生导师共计57名。为此,学校专门建立了研究生工作联络员制度,加强了为研究生导师服务的管理工作,保障了导师与联合培养单位的协调联系。

重点学科建设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它在学院和学校发展中起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逐渐被大家所认知。然而,这一成绩并不是学校改革中的一个偶然结果,它的必然性寓于学校学科建设工作中的科学规划。

五年,学科建设从无到有 学科结构逐步完善

学科建设,作为一个热门词汇,近几年频繁出现在各大高校实施改革与发展的战略规划中。据我校学科建设办主任汪令江介绍,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它包含了学科规划、学科方向凝练、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环境改善等内容,是高校的龙头工作,学科建设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所学校的办学层次高低。因此,学校对学科建设高度重视,先后实施了系列针对性举措。

学校整合各项资源,在学校发展规划处的基础上成立了学科建设办公室。几年来,学校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学科调研,吸纳多方意见,完成了《成都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明确“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主要任务和重点措施,为各学院各学科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学科建设”这一词汇逐渐深入人心,由于我校还是一所发展中的年轻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不可能做到所有学科齐头并进,必须集中力量建设几个已经形成一定优势、特色的学科,以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为主要目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专业建设及区域服务,逐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学校先后投入大量经费支持各学科建设的人才引进、平台建设、设备购置、环境改善等。

重点学科建设实际上推动了学校整个学科建设的发展,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并不是要忽略其他学科。在重点学科的带动下,一些非重点学科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学前教育学院的学前教育学成为全省早教领域唯一的省级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已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放性,课程模块的宽基础与灵活性,育人团队的跨学院(机构)性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性四大特色。城乡建设学院的岩土工程经过几年的建设也已取得一定成果。

几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实践研究生教育,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积累研究生教育和管理的经验,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得到极大拓展,为我校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打下基础。我校研究生规模明显增长,目前我校在读研究生95名。同时,通过深入调研,形成了《成都学院(成都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暂行办法》,并以此为依据逐步完善联合培养研究生制度体系,全面完成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为我校自主培养研究生工作奠定基础。

总结起来,近年来,结合成都市发展定位和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学科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分层建设、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思路,整合学科资源,凝炼学科方向,强化学科特色,学科建设从无到有,学科结构逐步完善。从取得学士学位单位授予权资格到启动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再到实现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校与成都市产业发展和学校实际相契合的学科布局初步完成,形成了工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学科品牌,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制定战略规划

《成都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充分肯定了学校在“十一五”期间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出指出学校还面临着办学思想还需要解放、学科专业实力有待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支撑条件建设任务依然艰巨以及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深化等困难与问题,这些既是学校在“十二五”发展期间面对的挑战,也是学校需大力发展的领域。当前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支持高校培养新型人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校必须调整学科结构和层次结构,大力培育特色学科、建设优势学科,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大力推进科研和技术开发。这一切都与学科建设工作密切相关。因此,学科建设规划对于成大新时期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当提及“十二五”期间学科建设的规划问题时,汪令江主任自信地表示,学校对此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思路,各项建设措施也基本明确,正在逐步实施。他还就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做了详细介绍:

《成都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全面总结了“十一五”期间的各项得失,与以往不同的是,学科建设办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制定了发展规划任务分解和实施情况跟踪办法,推进规划的实施,提高规划对学校学科建设工作的指导作用。

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学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争取取得自己的硕士学位授予权。我们正千方百计、广开思路,扎扎实实做好各项筹备工作。同时学校将继续努力开拓研究生培养项目,增加硕士专业及招生人数,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同时,还要完善研究生管理的相关制度建设,包括导师聘选办法,学生管理规定等,实现研究生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建设一支在省内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也是学校学科建设和一项重要任务,到2015年,争取实现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市级重点学科5个左右;学科带头人达到30人;国家级课题立项10-14项。同时,还要建设一批主要用于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性、开发性的高水平学科实验室和研发基地,到2015年,争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基地达到3-4个。

“十二五”期间的关键任务是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和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汪令江强调。“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太广,任务很重,今后五年任务的完成,还需要各部门、各学院,齐心协力、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真正推动学校的发展。”

“经过五年的建设,到2015年建设一支以杰出人才为核心的师资队伍,一个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科专业体系,一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教学平台,一批围绕成都发展‘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一个生态、文化、现代的优美校园;把成都大学建设成为一个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明显,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水平较高,服务地方能力较强,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主要办学指标位居全省地方院校前列,具有鲜明的应用性办学特色的城市型综合大学。”这是学校“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相信在全体成大人的共同努力下,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文/彭涛 熊玲)

(编辑 杨春霞 责编 练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