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动态

【迎接第六次党代会系列报道之聚焦学院发展】抓学科 促科研 培养有实力的生物产业人才

发布日期:2012-12-03    浏览次数:

——聚焦生物产业学院五年发展

来源:《成都大学报》293期

2012年10月22日,四川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成立,来自全省食品安全管理、法学、医药、公共卫生、食品标准、食品工艺、食品营养、检验检测等领域的50位知名技术专家组成。我校生物产业学院王卫教授和刘达玉教授当选四川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魏宏副省长和陈文化副省长亲自为专家颁发了聘书。

近年来,学校生物产业学院的专家学者的身影经常活跃于省市智囊团和产学研合作项目上,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显,与此同时,学院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正逐步形成特色和亮点,我们走进了生物产业学院,了解其近五年的发展成果。

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建设亮点突出

自第五次党代会以来,生物产业学院坚持“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把握社会需求;把握关键因素,促进科学发展;坚持拓展专业格局,构建有机的学科体系;坚持产学研结合,面向城市,服务地方;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

“我觉得我们学院这五年来工作最大的亮点和成绩在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就生物产业学院的事业发展成就及工作经验,我们采访了第六次党代会的党代表,生物产业学院党总支书记张蓉。

“就拿学科建设来说,我们学院做到突出特色,有清晰的科学发展格局。”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以农产品加工,食品科学、药学为突出特色,以生物工程为厚实基础的学科发展格局,其中农产品加工和食品科学在省内已有较高知名度。围绕学科建设的特色,在专业建设上增加了两个本科专业,“近两年来,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们学院的生源质量提高了,”张蓉书记欣慰地说,“五年来,学院本科生的比重逐年增加,到2011年,学院专科专业全部停止招生。”学院实现了从专科向本科的转型。

优秀的学生需要优秀的老师来引领成材。学院坚持内培外引,实施“博士”工程,开展教学—科研复合型教师团队化建设,形成了以基础化学、生物工程、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五支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有一定影响力和发展后劲的教师团队。

学院新建了以农业部国家杂粮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食品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多个产学研科技平台,建成了10余个教学型实验室,高层次科研项目屡有斩获,特别是科研与地方的良性互动机制基本建成,可以说,生物产业学院是学校所有学院中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及服务作用发挥得较好的学院之一。

培养有实力的学生

赵林桔是生物产业学院09级药学专业的学生,她曾在SCI上发表过论文,“我在SCI上发表的文章的题目是《Dr.Jekyll or Mr.Hyde》,全英文的。”谈起在SCI上发表文章,赵林桔坦言道:“我的这篇文章是和华西的一位同学合作完成的,研究的过程很苦,因为要查阅大量的英语文献。”“我参加的是我们学院副院长邹亮老师的科研团队,因为他是药剂学的老师,后来我主动联系他,请求他的帮助。我主动找到老师带我做实验,从邹亮老师和余华老师那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更是学到了做事要真正静下心来踏实做。我从心底里感谢他们,他们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她还说:“希望学弟学妹们都能把英语基础打好,真的很有用。”

“我们学院很注重学生的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张蓉书记向我们介绍到,“我们通过学校、学院的科创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这样不仅浓厚了学风,也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五次党代会以来,学院学生先后独立或参与在公开刊物发表20多篇学术论文,学院还坚持凝练特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度重视学生的科技传播、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各级各部门举行的科创比赛中,表现突出,曾获得全国挑战杯奖励2项、省一等奖3项等。

学院在学风建设上不断创新,近三年来本科考研上线学生数平均占三年毕业本科生总人数的10%左右,“可能是学长学姐们的带动作用,我们每年考研的学生很多,形成了一种风气,所以‘传帮带’的作用很重要,”张蓉书记说。

党代会代表谈发展

“这五年,我们生物产业学院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团队合力,构建有机的学科体系,坚持产学研结合,面向城市,服务地方,使学院建设和人才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以‘厚生’为理念,形成了学院浓郁的和谐氛围和共同进步,勇争一流的精神风貌,这些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还应该在学科建设上进一步加强,凝练自己的特色,”张蓉书记在总结五年的工作经验时谈到学院的继续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在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上努力。”

谈到即将召开的第六次党代会,张蓉书记说:“首先要预祝第六次党代会成功召开,我希望学校按照自己发展的定位不断彰显城市型综合大学的特色。”张蓉书记还提到自己在成大学习、工作的时间比较长,对成大的感情很深厚:“我在成大学习工作的时间可能比你们的年龄都大,我当时在这里读书的时候她叫做‘成都大学’,所以我还是很希望我们能摘掉‘学院’的帽子,虽然可能路比较长,但是只要我们成大人齐心协力,必定会成功的。”

(文/范露)

(编辑 杨春霞 责编 练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