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一 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沙沟受降仪式后,队员们在火车前的合照
1945年10月的一天, 在山东枣庄临城沙沟车站的一块空地上,1000多名日军向一支不足百人的小型地方武装缴械投降。这一幕,在世界军事受降史上堪称传奇。接受日军投降的这支队伍,就是家喻户晓的电影《铁道游击队》的原型——鲁南铁道大队。
铁道游击队展览馆馆长潘福安:从下午两三点开始,一直到晚上的六七点,千把人将近两千人,他一个队一个队过来以后,整个仪式举行完,天都很黑了。
1938年,日军入侵枣庄后,大肆掠夺煤矿资源,并在此派驻上千兵力。为掌握敌情,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派出洪振海和王志胜两名排长,在枣庄成立中共鲁南情报站,并逐渐成长为一支英勇善战的铁道游击队。
《铁道游击队》:
政委:咱们要打,就要打中敌人的要害。
鲁汉:要害?
政委:对,在两条线上打。这两条线好比就是敌人的血管,咱们要像一把钢刀似的,给它插上,让它们动弹不了。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配合山区反扫荡的作用。
鲁汉:想得倒不错啊,可到底怎么打你还没说出来呀!
小说《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刘知侠(后排左三)与铁道游击队队员们合影
铁道游击队隶属于八路军“115师苏鲁支队”,他们截货车,扒铁路,炸桥梁,成了日寇的心头大患,更成就了“飞虎队”的威名。
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广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投降后,枣庄一带的日军却企图逃跑,转移武器和物资。提前获得消息的铁道游击队队员在铁路上设下了埋伏。铁道游击队副队长王志胜之子王金国说,日军在孤立无援、忍饥挨饿三天之后,只好乖乖投降。
王金国:我父亲命令战士拿炸药,预先埋好的。埋在铁路的沙沟站的外侧,就说,没有命令不能引爆炸药,什么时候火车快到的时候什么时候炸,以枪响为信号。
电影《铁道游击队》:
日军:报告,飞虎队送来的通牒——“限你们在十二小时内无条件投降,否则你们将和列车一起粉碎。”
铁道游击队挥戈于百里铁道线上,出没于万顷微山湖中,依靠群众,运用游击战术,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浴血奋战,奏响了民族救亡的最强音。游击队员们顽强的革命斗志和乐观精神历久弥新,动人的故事传颂至今。
电影歌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我们扒飞车那个搞机枪,闯火车那个炸桥梁,就像钢刀插入敌胸膛,打得鬼子魂飞胆丧!
篇章二 金银滩与“两弹”的诞生
《东方巨响》:“五、四、三、两、一,起爆!”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都是在一个叫做“金银滩”的地方诞生的。
科研人员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的欢呼
上世纪50年代,面对当时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果断作出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于是,寻找并建设合适的研究制造基地和核试验基地成为一项重大而紧急的任务。
电影《横空出世》:戈壁滩那么嗬咳,创新业那么嗬咳。早日搞出原子弹那么嗦罗罗罗嘿,不回家那么嗬咳。战风沙那么嗬咳,喝咸水那么嗬咳……
张爱萍上将手拿话筒,眼观蘑菇云,正向首都北京汇报喜讯
1958年年底,中央决定,核武器研制基地在青海金银滩秘密建设,此后,世世代代生活在金银滩上的上千户牧民随之迁出。与此同时,来自全国的数万建设大军隐姓埋名,陆续开进草原,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于敏等许多闪亮的名字,自此便和这片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邓稼先的爱人 许鹿希:我就问他调到哪去?他说不能说。我说干什么?不能说。他说,我的生命就交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
上世纪60年代,在重重技术封锁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研发完全依靠自力更生,从头摸索。
“两弹一星”元勋 周光召:我们国家的原子弹和氢弹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开始研制的。有些外国人看不起我们,说中国人没有能力、没有条件,再过十年也做不出原子弹来。
在历史上,“金银滩”曾经屡改其名,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改称为221厂。1987年6月,根据国家战略部署的调整,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了撤销国营221厂的决定,随后在西海镇竖立起一座纪念碑,以此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诞生,纪念中国人民在非常困难时期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伟大历程。
篇章三 第一部党章守护人张人亚
△革命烈士、第一部党章守护人张人亚。
2017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赴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在参观过程中,总书记仔细端详着一本《共产党宣言》,这本《共产党宣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之一。得知这一珍贵的革命文物是由一位共产党员的父亲藏在儿子的衣冠冢里保存下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连称很珍贵,说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要保存好,利用好。
习近平:很珍贵,那你说的那个人呢?(张人亚)后来怎么样?
讲解员:在中央苏区积劳成疾去世了,当时家人都不知道他去世的消息。
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那个人叫张人亚,是上海最早的工人党员之一。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后,张人亚冒着生命危险将一大包党的珍贵书报文件秘密送回自己的老家——宁波霞浦镇霞南村,交给自己的父亲张爵谦保存。
广播剧《不忘初心——寻找张人亚》:
张爵谦:你带回的这些是不是要掉脑袋的东西?
张人亚:是,阿爸。
张爵谦:赶紧烧了吧?
张人亚:这些可是珍贵的文件,比我的命还重要啊。
张爵谦:你不会还要随身带着吧?
张人亚:不,现在外面到处都在抓人。
张爵谦:泉儿,把东西留下吧,阿爸替你保存。
张人亚:原谅我,阿爸,此生我已跟定共产党,革命成功,儿再回来!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张人亚保存的珍贵文献。
为了保护好党的珍贵资料,张爵谦想出了“衣冠冢”的“苦肉计”,编造了“不肖儿在外亡故”的故事。从那时起,张爵谦就孤守着这个重大的秘密,并日夜盼望着与儿子重逢的那一天,可一直盼到全国解放,张人亚始终杳无音讯。
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原研究室主任 王菊如:他在党内是非常隐蔽的一个党务工作者,很重要的,沟通上层领导人的一个职务。所以他的身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党员。
1951年,年事已高的张爵谦请人打开了儿子的“衣冠冢”,才让这个惊天的秘密公之于众,但张人亚的下落依然是谜。2005年,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张人亚下落的亲属们,偶然发现了一篇刊登在1933年瑞金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报上的悼词,才得知一直战斗在革命一线的张人亚已于1932年12月23日因病去世。在这份悼词中,张人亚被称为“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张人亚用生命守护的这批珍贵文物一共有36件,如今分别被保管在国家博物馆、中央档案馆和中共一大、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张人亚为什么一定要拼死保护这些资料?他的后人说,张人亚当时就讲,这些东西将来肯定有用,他相信共产主义一定会胜利。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
1952年10月19日,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与敌军激战四个昼夜,多名战士壮烈牺牲,仍夺取不了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关键时刻,21岁的第十五军第一三五团二营六连通信员黄继光挺身而出。
李继德:两挺重机枪把着那个道口,人家把着你上不去。冲一锋被打下来了,派了好多人。上级一看没法打,非得爆破这个碉堡不可!
黄继光带着两个战士连续摧毁了敌人几个火力点。在前进过程中,三人不幸接连中弹负伤。最后关头,黄继光猛地一跃用胸膛挡住了敌人主堡的射击孔。战友们后来发现,黄继光扑身的地堡前没有血迹,他的血在冲锋的路上就流光了,他是拖着几乎流光了鲜血的身体一跃而起的。
△毛泽东主席接见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
半年后,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作为代表出席了全国妇女大会,毛泽东主席特地请她到中南海作客,表达一个烈士的父亲对一位英雄的母亲的敬意。在那张泛黄的新闻照片中,邓芳芝和毛泽东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一场战争让他们失去了各自心爱的儿子,他们有共同的悲伤,也分享着共同的骄傲。